西湖转塘:以高质量乡村振兴促城乡融合发展
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西湖转塘:以高质量乡村振兴促城乡融合发展

杭州西南,连绵起伏的茶山,孕育着一方水土。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,西湖区转塘街道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“神形兼备”。

乡村振兴走向何处?新时代美丽乡村该如何现代化发展?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了方向:坚持城乡融合发展,畅通城乡要素流动。

近年来,转塘街道对照浙江省委巡视办有关“持续推进城乡均衡发展不够有力,城乡二元结构依然较为明显”的“问题清单”,把推进城乡均衡发展作为重中之重,以巡视整改为契机,以绿色生态为基底,深入做好美丽乡村“后半篇”文章,催生出一系列发展新优势。

同时,转塘以党建共建的模式汇聚共富合力,集聚人才、科技、艺术等创新要素,借助高校资源、数字赋能等“外力”,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,一幅“共富、共美、共享、共治、共建”的幸福图景初现雏形。

唤醒发展新优势

“融”出茶产业新链条

作为杭州最大的“西湖龙井茶产地保护区”,良好的自然环境是转塘的“先天优势”。而由此衍生的茶产业,逐步从原先的单一结构到多元化蓬勃发展,成为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一次有效探索。

今年,转塘街道“长埭-上城埭-桐坞共富带”被认定为杭州市首批共富带。这其中,上城埭村、长埭村、桐坞村因地制宜做好“茶+”文章,以村貌提升、引人才、引产业为路径,激发其特色发展新优势。

在长埭村,“茶产业+艺术”的融合,不断激活着未来乡村发展。

“我们村靠近中国美院等艺术高校,有非常好的艺术资源。”长埭村党总支书记李卫东介绍,在校地“大工委”的引领下,长埭村与中国美院、浙江音乐学院等高校党建共建,探索开展共商共创机制,集聚多方智慧与力量,积极推进“三乡人”融合,充分发挥“三乡人”的独特优势,“人才+智引”多方联动打造“智力引擎”。

目前,长埭村成功打造了1个市级文创园、8个名家工作室、43个文创品牌及50余个艺术空间布局,吸引200多名艺术家入驻,形成“环村艺术链”,并带动当地村民收入大幅增长。

在上城埭村,以乡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为契机,探索出“茶产业+旅游”的发展模式,打造了“慢生活、深呼吸”的茶乡小村品牌。

“过去,村民的收入主要依靠茶叶种植,人均年收入不足2万元。近年来,通过‘茶餐饮’‘茶旅游’‘茶养生’等乡村旅游的发展,人均年收入逐年上升,2021年人均年收入突破5万元。”上城埭村党总支书记陈卫说。截至目前,村里开办茶楼、精品民宿等近70家,全村劳动力有77.3%从事旅游相关工作。

在桐坞村,“茶产业+文化”发展如火如荼。桐美众创空间以茶产业为基底,聚力招引优质文创产业。作为转塘街道与中国美术学院合作打造的创新创业共富工坊,首批涉及儿童美育课程研发、绘本读物编制和IP运营,三维艺术设计、虚拟现实和三维视觉呈现,传统技艺传承和茶文化传播等方面的9家特色文创企业已接连入驻。

串联成片、抱团发展,转塘将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。“基于此共富带,龙坞茶镇内10个以茶叶生产为主业的村社,正以‘产业兴旺促共富、生态宜居促共富、乡风文明促共富’为目标,联合打造转塘街道龙坞茶镇共富联合体。”转塘街道相关负责人说。

催生艺术新活力

“养”出美育特色村

乡村振兴,既要塑形,更要铸魂。最近,西湖区长埭村被评为浙江省首批美育示范村。这份“荣誉”的背后,是长埭村多年吸收“艺术养分”滋养而成的——

结合高校资源,通过每年组织6次省级艺术家入村美术交流;与驻村艺术家合作,共同开展适合本村儿童、村民的美学修养课程,每年培育人次近千人等活动,持续提升村民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。

因地制宜发展“艺术+”新产业,打造白桦崊手作园,目前已引进130多位艺术创业者,汇集了手工木艺、柴烧陶器、服装设计、万能空间等多种业态……

当下的转塘,艺术走进乡村已成为常态化现象。

近年来,转塘街道不断深化党建共建,充分发挥属地高校资源优势,联合中国美术学院、浙江音乐学院等高校,搭建起“政—校—民”三位一体的协同志愿体系。

同时,以美术、音乐、科学、体育为主要方向,搭建“社区微展”“文艺轻骑”“转角驿站”三大平台,聚焦党建共建,以志愿者群体为载体,让艺术走进乡间,不断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。

自去年10月“文艺1小时”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在转塘启动后,志愿者从最初的不到100人扩展至现在的1000余人,多数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、浙江音乐学院的大学生,为当地百姓带来不少喜闻可见的文艺活动。截至目前,“文艺1小时”已累计开展活动300余场,覆盖辖区46个行政村近5万人次。

以文化人,培育民风。“文艺1小时”是转塘街道对高校艺术气息与乡村文化融合共建的一次有效探索。“我们希望以‘文艺一小时’为起点,邀请更多文艺、科技从业者加入该志愿团队,以更加多姿多彩的方式汇聚起走向共同富裕的磅礴力量。”转塘街道相关负责人说。

数字赋能新生活

“造”就宜居宜业新典范

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,要建设什么样的乡村?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要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”。

今年以来,长埭村入选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名单,桐坞村成为省级首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,上城埭村和长埭村入选杭州市首批共富村。茶农自助机、数字茶标、健康医疗、智慧球场等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场景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进行全方位、系统性重塑。

在转塘街道相关负责人看来,创建未来乡村就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。

在桐坞村,黄蓝相间的篮球场背靠茶山。其中,篮球区设有摄像头,当举办篮球赛时,村民可以通过“桐富云”平台观看比赛直播;篮球场外设有智能储物柜,扫脸录入便可存储物品;另外,一旁的智慧垃圾桶则被录入了人工智能垃圾分类监管平台,可实时查看投递人、垃圾重量、投递类型和投递结果,让垃圾分类更合理,打造绿色宜居的环境。

位于桐坞村的中心路段,LED显示屏、视频监控、IP音柱、一键报警按钮等共同组成的智慧灯杆,可实现视频监控、环境监测、一键报警、广告宣传、5G加强信号、广播喊话等功能。

“数字赋能,并非简单地将智能设备引进乡村,而是切实满足当地百姓需求,长期有效地融入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。”转塘街道相关负责人说。

在长埭村,全村70岁以上的150位老人均已收到村里发放的“养老”手表。该手表有监测功能,可测量老人的血压、心率、体温、血氧等情况,并通过智能大数据算法,对风险异常进行提醒和预警,同步到监护人的后台软件上。

新征程上,锚定新使命,展现新作为。当下,转塘街道正以高质量乡村振兴,推动城区与村居“同频共振”,致力打造城乡共富发展“样板”,助推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。

作者:娄晓涵、李林峰、徐卫丽

来源:浙江新闻客户端,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


Baidu
map